专家解析早搏的几个误区是什么
早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由于胸部的心、肺、胃都比较容易发生病变,早搏患者肺和胃也会有所表现。因此应该时刻注意器官和组织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脏的问题。请问早搏的几个误区是什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很多在检查中查出心脏“早搏”的患者,往往忧心忡忡,积极要求治疗。这是由于人们对早搏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对“早搏”患者要区别对待,如是功能性引起,则无须太过治疗,着重调整作息和控制情绪是关键。
对早搏的错误认识
错误一:早搏是心脏停跳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规则的,各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早搏),触脉搏时可出现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窦性早搏和房室交界区性早搏。无论是哪种早搏,心脏也没有停跳,只是搏出的血液比正常搏动稍少一些,导致这一次的脉搏减弱,好像停了一次。会自己触脉的人可以感觉到,早搏后那一次脉搏稍强,这是因为早搏后那次搏动的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多,从而代偿了早搏导致的血液搏出量的减少。所以,早搏并没有使心脏停跳。
错误二:早搏由心脏病引起
如果用动态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70~80%,早搏虽是心脏的不规则的跳动,但早搏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绪紧张、激动、焦虑,过多地吸烟,大量地饮酒、喝浓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
错误三:早搏越多症状越重,危险性越大
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多数早搏患者并无不适的症状,或仅仅感到心荡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脏扭动一下等感觉。频繁的早搏,才可能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不适,而很多早搏特别频繁的人有时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任何。比如在升学检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心电图中有早搏,但这些学生仍然活蹦乱跳,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所以,早搏的多少和症状的轻重与风险没有关系。
错误四:有早搏就必须用药消除
发现早搏后,一般很难自行判断性质,应去医院检查有无隐藏的心脏疾患。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者,还要做运动试验。如上述各项检查均属正常,则不需要治疗。如果主要是精神紧张忧虑或长期失眠所致的早搏,应充分解除顾虑,适当使用镇静药,这会有利于早搏的消除。
在了解了早搏的相关内容后,可以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检查自己身上发生的症状,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负责。患者在对待心脏病的病情中还需心态平稳,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更好地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为康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