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专家解析早搏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2018-08-17 09:09:08    字体大小【小】【中】 【大】

早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由于胸部的心、肺、胃都比较容易发生病变,早搏患者肺和胃也会有所表现。因此应该时刻注意器官和组织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脏的问题。请问早搏的发生机制是什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正常心脏的搏动规则,心搏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脏搏动,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或称期外收缩。

早搏是因为心脏内某一部分的兴奋性过高而引起,它分为室性、房性和结性,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常见。若心房内有一处兴奋性过高而产生的早搏,便称为房性早搏;如在房室结或心室内有较高的兴奋点引起的早搏,则称为房室结性或室性早搏。搭脉搏时可出现早跳或“漏跳”。作心电图检查可以将其分辨出来。按早搏发生的频度,每分钟在6次以上的,被称为频发性早搏,不足6次的为偶发性早搏。若早搏两两成双地出现,则称为二联律;若三个三个一组出现,则称为三联律。

早搏在正常人中也十分常见.如果用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70~80%,早搏虽是心脏的不规则的跳动,但早搏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绪紧张、激动、焦虑,过多地吸烟,大量地饮酒、喝浓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但多数人并无不适的症状,或仅仅感到心荡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脏扭动一下等感觉。频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不适。

许多疾病可引起早搏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低血钾、发热等非心脏疾病的病人,会发生早搏。各种心脏病当然都可引起早搏,但早搏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心脏疾病。在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频繁的早搏,甚至有可能引起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有心脏病的人,心脏经常有“停跳感”,并有心慌、憋闷、乏力等症状,有时症状和反应更为严重:有的焦虑不安,出虚汗,有的好像心脏向下附或翻出来一样。

在了解了早搏的相关内容后,可以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检查自己身上发生的症状,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负责。患者在对待心脏病的病情中还需心态平稳,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更好地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为康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