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专家解析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否会诱发心律失常

2018-08-31 10:10:03    字体大小【小】【中】 【大】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问题。由于胸部的心、肺、胃都比较容易发生病变,心律失常患者肺和胃也会有所表现。因此应该时刻注意器官和组织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脏的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否会诱发心律失常?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冠心病病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十分普遍,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是:

(1)防止猝死,某些动态心电图记录表明患者猝死前常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

(2)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因为如果心室和心房收缩顺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

(3)减轻或消除症状,如心慌、气短、头昏、头晕、晕厥及严重的心功能障碍等。

尽管抗心律失常治疗会有以上疗效,但同时应注意,抗心律失常药均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人认为抗心律失常作用愈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可能性愈大。当患者心力衰竭或低血钾、低血镁时,引起严重的或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目前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四大类,但这四大类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特别是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心律失常率高达13%。

此外,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还可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小板减少;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乙胺碘伏酮可使10%的患者发生肺纤维化;而慢心律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临床上比较重视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因为负性肌力作用引起的左室功能减退正是猝死的主要危险。

综上所述,患者在使用某一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除应考虑该药的有效性和危害性之外,在服药期间还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测,尤其是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并应定期对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当心律失常得到基本控制后,应逐渐减量直至停药。一般来说,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不宜长时间服用的,当然,具体的治疗意见应听从医生的建议。

在了解了心律失常的相关内容后,可以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检查自己身上发生的症状,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负责。患者在对待心脏病的病情中还需心态平稳,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更好地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为康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