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专家解析β受体阻滞剂如何抗心肌缺血

2018-08-30 09:09:41    字体大小【小】【中】 【大】

心肌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胸部的心、肺、胃都比较容易发生病变,心肌缺血患者肺和胃也会有所表现。因此应该时刻注意器官和组织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脏的问题。β受体阻滞剂如何抗心肌缺血?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β受体阻滞剂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种:

(1)降低耗氧量(MVO2):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阻断心受体,减慢心率及传导,使心排出量减少,并使后负荷降低,从而降低MVO2,达到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2)增加缺血区供血供氧量:①心肌血重新分配:β受体阻滞剂因阻断了冠脉的β2受体,即使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也有微弱阻断β2受体作用,致α受体占优势,引起冠脉收缩,但此时主要表现为非缺血区冠脉阻力增加,而缺血区血管阻力处于代偿性扩张,导致血液从非缺血区通过侧支流向缺血区,改善缺血区的供血供氧;②心率减慢,延长了舒张期,同时由于降低了心肌对心内膜下层的压力,有利于血液从心外膜流向易缺血的心内膜,改善心内膜的缺血缺氧;③促进氧在组织与血红蛋白解离,使缺血区获得更多的氧。

(3)改善心肌代谢:①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高,激活脂肪水解酶上β1受体,三酰甘油水解,使血中FFA增高,而FFA血浓度过高,可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从而增加MV02,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扩大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肌收缩力。而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卜受体,减少FFA的生成,防止FFA加重心肌缺血、心肌损害的恶性循环;②改善缺血区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脂肪分解成FFA,保护缺血时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维持缺血心肌的ATP及能量供应。

(4)抑制血小板聚集:心肌缺血时血小板对ADP及肾上腺素很敏感,易引起聚集。但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普索洛尔,可使血小板对ADP及肾上腺素的聚集作用敏感性明显降低,该作用主要与药物的血小板膜稳定作用、抑制膜Ca2+转运有关。

在了解了心肌缺血的相关内容后,可以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检查自己身上发生的症状,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负责。患者在对待心脏病的病情中还需心态平稳,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更好地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为康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