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走路“划圈”怎么办?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脑卒中的致残率也比较高,幸存者中约75%会留下后遗症,这给病患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痛苦。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往往容易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后续康复治疗至关重要。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较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也被称为康复治疗“黄金期”,如果超过1年再进行康复治疗,各种功能恢复的效率将有所降低。同时,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患者和家属首先要积极参与面对,训练时不可着急焦躁,在专业的指导下循序渐进为好。
什么是“划圈步态”?
划圈步态是一种异常步态,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主要由于卒中患者脑部病变引起的对侧偏瘫所致。偏瘫侧各肌群的肌张力增高程度不同,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张力高。
因此患者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姿势,一般表现为上肢肘关节屈曲,前臂内旋,手呈半握拳状,行走时无摆动,而下肢呈伸直、外旋、足内翻并下垂,步行时膝关节与踝关节不能屈曲,患侧下肢与健侧相比,因足下垂而显得延长,因而行走时偏瘫侧下肢呈划圆弧样,所以临床上也称这种步态称为划圈步态。步态的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二次跌倒伤害。
“划圈步态”如何改善?
脑卒中患者的划圈步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物理治疗是通过各种物理因素如电疗、热疗、针灸、按摩、牵引等手段,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改善的方法。对于划圈步态,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来减轻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肌肉力量和平衡感等。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理疗、功能性训练和持续的锻炼。在治疗划圈步态时,主要的康复训练应注重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平衡感。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牵引跟腱、下台阶练习、床边抬腿练习、俯卧位屈膝动作训练、坐位勾脚练习、站立平衡练习、行走平衡练习等方式方法,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平衡感,加强患者对步态的控制。
牵伸跟腱
患者坐位,可用长毛巾缠住患足的前1/3,保持膝关节伸直,利用上肢力量向身体方向牵拉,保持30秒/次。
下台阶训练
患者站立,健手放在扶手上,站立稳定后令健腿向后下一节台阶。可根据患者体力和股四头肌肌力情况酌情增加运动次数和时间。
床边抬腿练习
患者仰卧,将偏瘫侧下肢置于床外侧,膝关节处于屈曲放松位,然后嘱患者主动将脚抬到床上,注意抬腿时尽可能保持脚尖向上勾起。
俯卧位屈膝动作训练
患者仰卧,将偏瘫侧下肢置于床外侧,膝关节处于屈曲放松位,然后嘱患者主动将脚抬到床上,注意抬腿时尽可能保持脚尖向上勾起。
勾脚动作训练
患者坐位,双下肢伸直,可令患者双脚合并用力向前伸蹬,然后再用力往回勾脚并保持勾脚10秒左右后再放松向前伸蹬,如此反复运动。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给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