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来袭,如何科学防护?这份指南请收好!
一项研究显示,成年人的感染率为10.7%、患病率为4.4%,65岁以上人群为7.2%。我国流感的年度周期性随纬度增加而变化,且呈多样化的空间模式和季节性特征:北纬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呈冬季流行模式,每年1~2月份单一年度高峰;北纬27度以南的南方省份,每年4~6月份单一年度高峰;两者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每年1~2月份和6~8月份的双周期高峰。
每年的秋冬时节,往往都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高发期,对于免疫力比较低的老人、孩子,还有慢性疾病患者来说,相对更容易“中招”。如何更好地科学预防和应对流感呢?
一、流感和普通感冒有啥区别?
流感和普通感冒虽然都属于呼吸道感染,但它们的“战斗力”不同: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在中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常达39℃以上)、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通常表现为鼻涕、鼻塞明显,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咽干、痒或痛,咳嗽和不适感,成人感冒很少发热或低热。咳嗽较常见,往往出现在鼻塞、鼻涕症状之后;鼻分泌物可能清稀,也可能呈脓性。
二、如何有效预防流感?
科学预防流感三件套:疫苗+防护+免疫力。
1. 优先接种疫苗: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来说,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有效的措施。由于流感疫苗接种后,通常要2-4周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因此,一般推荐在冬季流感流行以前进行疫苗接种,多数在9-10月份。当然,过了这个时间也可以接种。流感病毒每年流行的毒株类型往往都不一样,不同毒株之间的抗体没有交叉保护,或者交叉保护的作用很弱。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都接种。
2. 日常防护不松懈:流感通过飞沫传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传播的风险。要做到勤洗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与流感患者接触,减少流感高发季节外出,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3. 提升自身防御值: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建议每天摄入300g蔬菜+200g水果,补充蛋白;适量运动,如步行30分钟/天),让免疫系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三、得了流感怎么办?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若无基础疾病,通常在发病3-5天时,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会逐渐缓解。若精神状况尚可、无严重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建议居家观察,多饮水,均衡饮食,充足睡眠。
如果出现高热(>39°C持续超过48小时)、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胸痛、严重咳嗽、严重呕吐腹泻或持续的体力不支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或免疫力较弱群体,要格外警惕上呼吸道感染。即便正常人群感染流感,也将导致抵抗力下降,继发其他疾病。
注意隔离:流感传染性强,建议病人居家休息,避免传染给家人和同事。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