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大揭秘,带你“动”出健康新风采
有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房颤487万,风心病250万,先心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接受临床药物和手术治疗,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接受以运动康复训练为重要的综合心脏康复治疗。
如果身体不舒服,或者生病,我们常常会听到“好好静养”的贴心安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越来越多的试验证明,科学的运动有助于身体更快更好的恢复。心脏病患者也是一样,科学有效的心脏康复治疗可以帮助心脏疾病患者减少疾病,降低再入院率,并且大大地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享受美好的人生。
随着心脏康复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都知道心脏康复有五大处方,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戒烟处方、心理处方。其中,运动处方是心脏康复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内容之一,运动能够改善老年患者体能,降低跌倒发生的风险,促进心理健康和降低焦虑水平;另外,运动也可改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专业的心脏康复医生,根据患者心脏负荷状态,同时结合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病情复杂的特点,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有氧运动、抗阻(力量)运动、柔韧性(拉伸)训练、平衡及协调性运动。
特别提示:心脏病患者的运动,需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强度和内容循序渐进,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身。
1. 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间为每次20-40分钟,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老年人运动强度选低、中等强度为宜。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流灌注量、降低血黏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再发生。
2. 抗阻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的补充,包括捆绑式沙袋、拉弹力带、举哑铃等,运动频率为每周2-3次。通过力量型训练可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肌肉力量,增加心肺的有氧能力。长期抗阻训练还能增加骨密度,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3. 柔韧性训练:以缓慢可控的方式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强度以有牵拉感而不会感觉疼痛为宜。正常呼吸下,每个部位的拉伸时间逐步增加到30秒。如果可以耐受,增加到90秒,运动频率2~3次/周。柔韧性运动可减轻老年人肌肉僵硬度,改善关节灵活度,降低受伤风险。
4. 平衡与协调性运动训练:太极拳和游泳都能很好地提高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性,建议每周练习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还可以通过墙角站立,来练习平衡和协调性,具体方法如下:背对着墙,站在房间的角落里,在面前放置一把结实的椅子。站着的时候不触摸墙或者椅子,但如果需要的话,让它们足够近,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然后缩小双脚分开的距离,闭上眼睛。保持这个姿势至少一分钟,撞上墙的次数不要超过2次。此项训练能提高老年人维持身体姿势和控制运动的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哪些患者不适合做心脏运动康复?
严格来说,患者进行心脏运动康复前需要心脏康复医师对其进行细致的医学评估,以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在监测心率和血压的情况下,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且不是所有的老年心脏疾病患者都可以进行心脏运动康复,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出现下面任一情况,不建议进行心脏运动康复,而是要即刻就医寻求帮助。如恶性心律失常、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胸痛、晕厥,有心前区疼痛、头晕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发热,未控制的心力衰竭,心包炎或心肌炎,血栓性静脉炎,近期血栓栓塞,限制运动能力的运动系统异常等。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