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话养生,“六不”一定要做到
一、清明养生六个“不”
1. “不”静
春季气温回升,人们应该借势“提阳气”,春天应多去户外活动、晒太阳,吐故纳新,使阳气得以宣达,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四肢拉伸。常见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骑行等,都有助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天气好的时候,气温不燥,也可以多晒晒太阳,晒头顶和后背,也有助于养阳气。
2. “不”冻
春天气温转暖,昼夜温差较大,时常一天“四季”,因此不可着急着脱减衣服,穿衣应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一般来说,昼夜温差较大(≥8℃)时,要“捂”一会儿;中午气温在10℃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当白昼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可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头颈、腰腹、小腿、脚踝等部位受寒,从而引起心血管、关节旧病复发或严重病情。
3. “不”湿
随着春季的到来,南方有“回南天”,北方没有但相对湿气也较大,都要做好去湿工作,南方除湿器24小时工作,北方多开窗通风。运动后出汗及时擦拭,建议多穿透气性比较好的衣服。
4. “不”怒
中医认为,春季肝阳亢盛,情绪易急躁,适当地增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万物生机勃勃,可以很好地促进肝气疏通,对甲状腺、乳腺、肝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健康都很重要。
5. “不”酸
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食物虽然能刺激食欲、促进消化,但春季过多食用酸味食物可能会阻碍阳气的生发,不利于身体的疏泄。酸味有一种回收、沉降的力量,与春季升发、舒展的力量相悖。因此,春季建议少吃酸性食物,可以更好地促进身体的阳气生发,保持身体的活力与健康。
6. “不”腻
饮食上除了“少酸”外,也要做到清淡饮食,切忌膏粱厚味,建议多吃时令蔬菜、水果,避免助湿伤脾,积内热。常见的蔬菜,如薤白、韭菜等。薤白味辛、苦,性温,具有通阳散结的功效,有助于驱散体内寒邪,促进阳气的正常运行,使人体气血通畅;韭菜味辛、甘,性温,是春季的时令佳蔬,有“春韭香,夏韭臭”的说法,其性温,能补肾助阳、益脾健胃。
二、药食同源,时令限定饮食
1. 春笋炒肉
材料:春笋、猪肉、葱、姜、蒜、盐、生抽、料酒、淀粉等。
做法:春笋去皮切片,焯水备用;猪肉切片,用生抽、料酒、淀粉腌制。锅中倒油,放入葱、姜、蒜爆香,加入猪肉片煸炒至变色,再放入春笋片继续翻炒,加盐调味即可。
2. 香椿炒鸡蛋
材料:香椿、鸡蛋、料酒 、盐
做法:香椿洗净切末,放入碗中,打入两个鸡蛋。加入适量料酒和盐,搅拌均匀。
锅内放入油,烧至五成热,倒入蛋液,翻炒均匀即可。
三、时令养生“小妙招”
1. 艾草泡脚 - 除虚火
取艾叶一把(或艾条取1/4),煮水后泡脚,在泡的过程中不断添加热水,泡到全身微出汗。
2. 叩打膝关节 - 健脾
用双手空掌有节奏地拍打膝关节两侧,力度由轻至重,叩至膝关节舒适发热为佳。
3. 擦胸抹肋 - 疏肝
用双手掌循着两侧肋弓左右交替进行搓抹,搓至肋弓发热舒畅为佳,不计次数。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腰粗、肚腩,更易引起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