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忽冷忽热,这些疾病都和温差有关,要多留意!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气温飙升,遇到刮风下雨气温又大跳水,一下子冷起来。这忽冷忽热的天气,各种“春病”也随之而来,如果没做好预防,反而可能比冬天更容易生病,建议“春捂”时间长一点,减衣慢一点。
心脑血管疾病
春季气候相对干燥,而且温差大,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使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加重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更要多留意。同时,忽冷忽热的天气,也更容易感冒,严重可诱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
春季气温起伏不定使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鼻黏膜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分泌的黏液和抗菌蛋白减少,导致清除病毒能力下降。同时,低温环境下,免疫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速度变慢。而且,春季气候干燥,风沙相对较大,草长莺飞、百花齐放,花粉也来凑热闹,这样的环境也更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流感
春季气温回升,细菌、病毒等相比冬季繁殖速度更快,加之早晚温差大,尤其对于抵抗力下降,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的患者,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侵犯。一旦出现了流行性感冒,应该及时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治疗。
骨关节病
对于老年人来说,冬季天冷保暖自然比较重视,但开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往往容易忽视保暖,造成骨关节病复发或加重。类风湿关节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手指近端、腕、肘、膝、踝关节疼痛,并伴有晨僵。多见于35-50岁的中青年女性,可能由过度劳累、感染或者风寒、气候变化诱发,若治疗不及时或未规律治疗,具有较强的致残性和致畸性,将影响正常生活运动。
特别提示
中医养生“春捂”要看温度定:春季穿衣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如果日均气温在15℃以下,或日夜温差大于8℃,较好不要脱棉衣;中午气温在10°C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初春的“倒春寒”,一定要“捂”好头颈、腰腹、背、膝和足。中医认为春天人体阳气开始向外升发,毛孔逐渐张开,而倒春寒时寒邪为盛,寒主收引,有寒冷、凝结的特点,易损伤人的阳气,轻则让人体表受寒、肠胃受寒,重则让人的血液流动变慢,甚至凝滞,脉道僵化!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